久久为功 人人出彩/对话省赛一等奖获奖团队,走进优质课堂背后的故事
来源: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 2023年07月26日 12:49 作者:四川律师 时间:2024-11-26
编者按 ★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在2023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团队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学校荣获高职组“最佳进步奖”,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升核心能力,抓住未来价值。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是对学校教育理念、治理体系、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发展张力的集中反映。本次大赛荣获佳绩是对全校教师辛勤付出的甘甜回报,是我校持续构建奋进型生态、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推进“三教改革”“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结出的丰硕成果之一,也是我校一以贯之坚持对标对表双高建设、聚焦聚力提质培优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就在身边。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每名“现代”教师都用真心书写着关于“聚焦主任务,站稳主阵地,畅通主渠道,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质量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故事。他们可敬可赞,教学路上挥洒着青春和才华;他们亦师亦友,育人途中流淌着辛勤和奉献;他们且学且行,追求卓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新时代大先生。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出彩。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是每一个“现代”人的重要使命,更是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奋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指引。为讲述“现代”教育好故事、传播“现代”教育好声音、树立“现代”教育好形象,融媒体中心即日起推出“久久为功 人人出彩”专栏,全面展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团队鲜活生动、精益求精的教学案例和获奖教师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通过字里行间流动的光辉,让平凡教育教学事迹传颂,让大爱之花开满优质课堂,展现学校在奋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新作为! 本期专栏为您带来的是 省赛一等奖获奖团队专访 获奖项目 ★ 参赛课程《民间纠纷调解》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服务法律事务专业纠纷调解领域的调解岗位群。此次参赛作品以纠纷在诉前化解的“调”为起点,训练学生从“新手-生手-熟手”的蜕变为教学核心,以“解社会纠纷,涵养为民情怀,树‘无我’之志,根植使命担当”为思政要素,以“虚实结合,六步三反”为教学策略,以法院线上调解平台、学院公共法律服务调解分中心为教学媒介,采用“三导三思”教学模式,真案真做,有效达成“懂法善调,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培养纠纷调解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团队成员 ★ 个人简介 李玉,中共党员,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人文与法律学院副院长,从事教育工作10年,主讲《民间纠纷调解》课程。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课题,主持校级精品在线课程一门,先后获得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四川省民办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获奖心得 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惧将来。比赛于我而言不仅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蜕变与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将以本次比赛为起点,继续保持教育初心,努力向先进学习,不断探索新方法,拓展新思维,上好每一堂课。 个人简介 陈丽,中共党员,副教授,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人文与法律学院法律事务专业群带头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6年,主讲《民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原理与实务》等课程。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和校级课题,发表论文数篇,先后获得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评为四川省民办高校优秀教师。 获奖心得 感谢团队和学校,感恩在备赛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比赛对于自己而言,是一种锻炼和磨砺,在锻炼中进步、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忘初心,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个人简介 周昱宇,中共党员,副教授,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人文与法律学院党总支书记、执行院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年,主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和校级课题,发表论文数篇,先后获得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被评为四川省民办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获奖心得 比赛的过程是学习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在教育教学的行走中深研教学,扎根课堂,不断砥砺自己,以攀登的姿态行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丰盈自己的思维,不忘初心,方能不辱教育使命。 个人简介 张懿邈,四川智高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作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企业导师,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研究员,成都多家法院特邀调解员、多家调解机构调解员,成都市律师协会仲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获奖心得 我非常自豪,能在人生的韶华之年,在学校的这片沃土的滋润下、团队成员积极协作下,让人生多了这一抹绚丽多彩的经历。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要以本次比赛为起点,努力向先进学习,不断探索新方法,拓展新思维,寻找新路子,上好每一堂课。 专题采访 ★ Q1 比赛过去有些时日了, 现在回想起来参赛压力大吗? 备赛过程中团队压力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进入省赛,为学校而战,荣誉不仅仅代表这我们自己。一路备赛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同事都很支持关心我们,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要不负所望;另一方面,在备赛过程中学习了近几年的优秀作品,感受到团队作品离优秀作品差距很大。 赛前团队成员熬夜准备资料、反复磨课、不断推翻重来,实施报告和教案改了近百稿,大家都放弃了休假时间。由于今年的决赛要求变化较大,老师们几乎都是加班加点修改作品,设计视频拍摄、撰写实施报告文稿、准备答辩材料等,回想起来十分感慨,从校赛到省赛,每一个阶段都累并快乐着。 Q2 为了这次省赛做了哪些准备? 此次参赛课程和团队都是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第四年,这几年团队成员积累了一定的参赛经验。备赛从去年的11月校赛开始至今,从选题到作品的打磨,一轮又一轮的调整磨合。一路过来,团队为比赛做了很多工作。在总结以往参赛经验的基础上,研读比赛文件,借鉴优秀案例,请教名师专家,确定参赛课程、模块和参赛组别,对参赛的内容进行设计,我们对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反复排练,做到心中有数。 整个备赛过程听前辈之教导,如沐春风;观专家之课堂,如饮甘霖;品赛教之历程,如获至宝。感谢这群优秀的人,让我们能够及时自省,知困而后勇,采百花之蜜,酿教育之兴。 Q3 本次比赛制胜的关键是什么? 能够取得出色成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团队协作的力量。我们团队成员是由3名校内专任教师和1名企业老师组成。大家各有所长,有的擅长教学设计,有的善于钻研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有的熟悉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有的实务经验丰富。我们每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大家优势互补,齐心协力。从组建团队之初的信心不足,到凝心聚力、一路过关斩将,我们互相支持、彼此勉励,始终以平和的心态,扎实面对每一场比赛,但求耕耘,不问结果。 二是学校、学院、同事的鼎力支持。为了提升大家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设计能力,学校创造条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学校领导、教务处在备赛过程中,关心关注遇到的困难,及时帮我们协调解决,为我们出谋划策。同事们在作品美化、视频拍摄、支撑材料准备等方面给了团队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无私付出是我们冲击奖项、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在此,真心感谢每一位给予了我们帮助和支持的领导、老师。 Q4 本次参赛教学作品有哪些亮点? 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是如何勾勒出来的?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所以,我们选择以纠纷在诉前化解的“调”为起点设计课程。 “纠纷调解技术与应用”单元共16学时,主要是训练学生从“新手-生手-熟手”的蜕变为教学核心,以“解社会纠纷,涵养为民情怀,树‘无我’之志,根植使命担当”为思政要素,以“虚实结合,六步三反”为教学策略,以法院线上调解平台、学院公共法律服务调解分中心为教学媒介,采用“三导三思”教学模式,真案真做,有效达成“懂法善调,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Q5 在备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是如何克服的呢? 再回首过去的半年,团队苦中亦有甜。校级、省级初赛、省级决赛三轮比赛,作品无数次打磨,几个月的磨砻淬砺、百锻千炼,备赛后期经常熬夜打磨,克服身体的各种不适,学校领导的鼓励指点,前辈同事的支持鼓励,家人的无条件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刻骨铭心的。 在以往参赛的基础上如何呈现新的特色和参赛选题?由于以往的参赛结果不理想,大家对课程和选题的确定上出现了一些分歧,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整体设计。其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二个难题。本次作品中为更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如何在日常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到位,并且能够从数据中看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增值,是我们的一大难点。为了找到答案,我们请教了相关专业人士,就几个系统数据的互相融合和分析进行研究,帮助我们形成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学习特点、性格思维的科学多维、立体多面的学情分析报告。 Q6 团队教师在省赛中表现如此出色, 有什么教学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在整个备赛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最大的感慨就是一切重在积累。无论是参赛还是日常教学,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我们理念和构想全部都有了,但是无法落地,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比赛内容是日常教学的成果,要做好这门课,作品里面就要有实质的教学内容,才能融合岗课赛证,解决教学困惑,突破教学难点。 从今年的比赛文件中可知,从负责人1个学时的主讲到国赛每个成员的45分钟授课,都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需要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备课。如果平时有资源积累,就能够快速达成教学效果。 Q7 在备赛过程中有哪些 特别感慨和感动的瞬间吗? 首先是感动队友之间的相互支持。比赛结束后,脑海中始终盘旋着一句话:你永远可以相信你的队友。备赛过程中,大家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只为把课程做得更好。队友随时会提出疑问,也会递上一杯甜甜的冷饮,互相鼓励打气的无数个瞬间,都是成长的见证。 其次感动于同事的无私支持。在我们录制视频、美化作品、场地协调等方面,同事们果断支持,参与视频拍摄的同事毫无怨言的陪伴我们一遍又一遍,计算机老师连续一周加班到凌晨帮我们美化课件,后勤人员为我们场地布置一次又一次搬动设备和绿植。还记得在省赛决赛时,由于场地第一次验收不过关,学院10多位老师主动前往现场帮我们布置场地、调试设备。 同样感动的还有学生们的踊跃参与。无学生不课堂。在课程录制的过程中,同学们无数次配合课程推演,甚至在老师出现失误的时候,反过来安慰老师,帮助老师舒缓紧张情绪,给老师提出教学建议。 Q8 请结合专业教学,谈谈教学理念。 法律事务专业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为目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高职法律类专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职业人的“工匠精神”。 Q9 请谈一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感悟? 我们团队成员的专任教师中,平均任教年龄15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给老师带来太多感动。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我们始终认为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Q10 通过这次比赛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对未来的教学有什么促进? 参加教学比赛对团队而言,不仅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蜕变与成长。我们学到了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于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怎么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怎么组织课堂活动提高目标达成度等问题有了深入思考。我们将继续带着这些问题,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持续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站好三尺讲台,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成长。 学校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以教学能力比赛为切入点 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激励师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助力学校构建奋进型生态和推进高质量发展 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 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编辑:陈佳利 责编:魏钰欣|审核:雷媛媛 来源:党委宣传部、教务处
上一篇:四川金沙商事调解中心与研究会仲裁研究中心仲调对接工作交流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