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130-6000-2068

品牌服务

国内经贸
建设工程
公司并购
土地房产
知识产权
金融保险
国际贸易
破产重整
您现在的位置是:华商无讼网>品牌服务 > 公司并购 > 股东出资纠纷 > 正文

大股东弱市火线增持谋自救 大股东控制的途径有哪些

来源:华商无讼网  作者:四川律师  时间:2018-04-16

分享到:

大股东弱市火线增持谋自救

近期,伴随A股震荡走弱,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大手笔增持。据Wind资讯数据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沪深两市有3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大股东的增持计划。

通过观察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情况,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增持背后,大股东“救赎”自身高比例质押的案例并不鲜见。据公开信息统计,4月以来公告的大股东增持计划中,在可得股权质押数据的案例中,增持股东所持股份的平均质押率达46.57%,部分大股东的质押率接近或达到100%。

此外,在近期的大股东增持案例中,杠杆工具被频繁使用,交易所也通过问询等方式关注利用杠杆增持的问题。市场人士认为,大股东高比例质押股权,说明部分股东存在不小的资金压力,增持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存在疑问。在增持自救的过程中,杠杆工具的使用为所持股份埋下了风险因素。

大股东控制的途径有哪些

在我国目前的股权结构下,当国家股成为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时,通常会产生政企不分,导致企业目标政治化,公司治理的结果往往是上市公司演变为大股东的“金库”,大股东与公司内部管理人员联手,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最终为保留公司形象与在资本市场上的相应资格,编制出虚假报告欺骗中小股东;当不法分子成为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时,通常将不可避免存在公司治理的缺陷,导致大股东疯狂地掠夺公司财产,并通过编制虚假报告掩盖其侵吞其它股东利益的行为,破坏公司发展。以上两种大股东控制主体不一样,但控制手法大致相同,具体有以下几种:

手法之一,是庞大的集团先注册登记一个同名但性质不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的公司,由集团注入资产推动股份公司上市融资,集团顺当地成为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第一大股东,然后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分红等各种方式将资源回送给集团,留给市场的上市公司最后经常只剩下一个债务负担相当沉重的 “壳”,这个债务“壳”却要中小股东一起来负担。

手法之二,是大股东勒令上市公司为其提供债务担保或质押,结果大股东将担保或质押来的资源挥霍殆尽,作为担保或质押方的上市公司最终被一同端上被告席偿还大股东的债务。现在ST尤其是PT公司的问题大多源于此,如曾被作为公司购并经典案例的“恒通”收购“棱光”。

手法之三,是通过大量的关联方交易或重组,将集团的劣质资产,或者价值很低的资产通过所谓的“评估”跃身一变成为优绩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以抵冲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欠款或直接套回上市公司的资金,金额上亿元甚至十几亿元。如典型的“粤宏远”为其评估的公司“反水”事件。